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产业要闻] 孚日股份:“毛巾大王”的光伏未了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08:4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年底,一则“收到政府财政补贴”的公告将低调了许久的孚日股份(002083,股吧)(002083.SZ)重新拉回到公众的视野。

  企业收到政府补贴并不鲜见,但对于近两年已先后清算光伏子公司埃孚光伏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埃孚光伏”)、出售参股公司“博世太阳能”股份、减少全资子公司“山东孚日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孚日光伏”)注册资本等战略收缩的孚日股份来说,此时收到一笔1亿元的政府款项用于“支持公司光伏产业的发展”则有些蹊跷。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孚日股份此前的光伏尝试并不成功,企业也正在酝酿淡出这一领域,此时收到相关补贴“无论对光伏行业还是孚日股份而言都没有太多益处”。

  中投顾问咨询顾问崔瑜也认为,我国光伏行业目前出口受阻、国内严重供过于求,需要大幅削减产能,光伏市场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而政府为孚日提供补贴更不利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

  昨日,孚日证券部人员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除去此前从埃孚光伏处买回的设备还在继续生产少量晶体硅,孚日股份的光伏业务已经全部停产。

  “我们的设备只用了2年半,还有7年半的寿命,政府的拨款主要是用于计提减值、对冲这部分机械设备的价值。孚日下一步是否继续发展光伏业务还要看国家政策和今年的市场行情。”该人士表示。

  她同时强调,光伏只是孚日股份业务中很小的一部分,对公司主业的影响也很有限,“我们现在就是回归主业,把主业做好。”

  闯进光伏

  2008年,孚日股份正式进入光伏行业,彼时光伏业正处于被各大行业和资本市场追捧的狂热期。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报告指出,2007年是太阳能多晶硅最为短缺、价格疯狂上涨的一年,价格从每公斤几十美元冲到最高峰的近500美元。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彼时,国内毛纺龙头企业江苏阳光(600220,股吧)(600220.SH)出资2.34亿元与宁夏电力投资集团共同成立宁夏阳光硅业,正式进军多晶硅市场。另一家主营纺织品生产销售的企业——浪莎集团也在此间成立了浙江安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太阳能光伏单晶硅拉晶、多晶铸锭及太阳能晶体硅片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中小型纺织企业争相涌入太阳能光伏产业。

  孚日避开了硅料、硅棒等常规的光伏材料,独辟蹊径地选择了当时在国内并不那么为人瞩目的CIS(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

  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分析师程雪婷曾在分析中表示,CIS薄膜太阳电池是第二代太阳电池中的一种,相对以多晶硅为代表的第一代太阳电池,CIS有着成本更低、效率相差无几的优势。2007年薄膜电池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市场份额约为10%,预计2010年可达20%,将成为光伏市场的主流产品。但在当时,CIS却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而相对较为稀缺。

  2008年1月18日,孚日股份公布将投资成立孚日光伏,拟建设规模为年产CIS薄膜太阳电池组件60MW的生产基地,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投产。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8亿元,当年3月又增资至5.44亿元。

  一个月之后,孚日紧锣密鼓地再次宣布,与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之一ALEOSOLARAG(下称“ALEO”)共同出资设立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合资企业,也就是当年7月正式成立的埃孚光伏。公开资料显示,埃孚光伏注册资本达1750万欧元,双方各占50%股权,主要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

  为了引进技术,孚日光伏还斥资1.12亿欧元向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生产商JohannaSolarTechnologyGmbH(下称“Johanna”)采购了两条CIGSSe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2008年底,孚日股份进一步耗资600万欧元收购了山东孚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Johanna股权。

  至此,孚日驰骋在光伏业的布局已基本成形。

  孚日所在地山东省高密市政府对孚日股份的光伏业务同样寄予厚望。以埃孚光伏、孚日光伏为主的当地光伏产业被称为“高密市经济新亮点”,并定下了到“十二五”末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能达到600兆瓦、光伏产业产值达100亿元的目标。

  但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孚日股份的光伏战车根本就是“瘸腿”的,在这其中,仅有埃孚光伏曾短暂地为孚日股份带来了收益。

  好光景转瞬即逝

  2008年8月,投资少、见效快的埃孚光伏首条10MW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正式投产,第二条40MW的生产线也于2009年下半年投产。当年,埃孚光伏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净利润416万元。

  就在此时,另一则利好消息将孚日股份探路光伏的旅途推向了顶峰。2009年8月,博世公司(RobertBoschGmbH)宣布拟收购ALEO和Johanna超过60%的股份,“孚日股份携手世界500强”的消息迅速提振了公司股价。2010年,埃孚光伏也攀上了业绩的巅峰,实现营业收入3.46亿元,净利润1745万元。

  但谁也没料到,就在此后,埃孚光伏开始遭遇“滑铁卢”。2011年其营业收入达5.3亿元,同比大增53%,但净利润却下滑至可怜的15.7万元。

  另一方面,孚日光伏的CIGSSe薄膜太阳能电池一直迟迟未能实现量产,直到公司成立两年之后的2010年年中才有了第一块成功下线的薄膜电池。而此时,光伏行业已经告别了突飞猛进的黄金期,进入了产能过剩、单价大跌的“青铜时代”,销量非常惨淡。

  此外,2011年,孚日股份参股的博世太阳能净亏损额亦达2038万欧元。

  崔瑜表示,大量企业涌入导致市场迅速饱和,再加上孚日股份的光伏产品以出口欧洲为主,欧债危机、汇率波动、与德方合作出现问题、2011年欧美对我国光伏业开始的强烈抵制等因素都加剧了孚日光伏业务的衰落。

  “孚日股份的光伏业务因此受到严重冲击,之前的新增赢利点如今反而成为公司业绩的累赘。”崔瑜直言。

  正如江苏阳光一位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所言:“我们进入光伏行业的时机确实还不错,但持续时间很短。后来做多晶硅的人太多了,行情也不好,已经完全赚不到钱了,公司就撤出来了。”

  2013年初,阳光硅业破产,江苏阳光背负着超过15亿元的损失黯然退出光伏业。浪莎集团更是在此之前便已“知难而退”。

  见此情景,孚日也开始大刀阔斧地采取措施。2012年9月,孚日宣布清算并解散埃孚光伏,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万~3000万元;此后,孚日集团花费约1000万元将埃孚光伏价值逾1亿元的设备买回。10月,孚日以450万欧元作价将博世太阳能6.4%的股权出售给博世公司;2013年7月,孚日最终宣布拟将孚日光伏5.24亿元注册资本减少至2亿元,而这也被业内认为是孚日欲全面退出光伏业的最重要信号。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纺织企业由于近年来进入下行通道,不少企业选择业务多元化本无可厚非,但进入哪些领域确实值得商榷。

  “新能源、房地产这些行业收益丰厚,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但这些领域和纺织企业主业无关,也起不到上下游相互补充的作用,甚至相当部分纺织企业由于业务差异太大根本驾驭不了,全身而退都很难。”汪前进感叹道。

  “毛巾大王”的苦恼

  汪前进一语道出了孚日股份投身光伏的根本原因:主业增长乏力,希望借助多元化寻找业绩新增长点。

  在招股说明书中,孚日将自己称为“中国规模最大、出口金额最多的专业从事中高档巾被系列产品、装饰布系列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家用纺织品生产厂商”,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分别为“巾被产品”和“出口”。

  “毛巾产品现今主要还是以专柜形式存在于批发市场、超市、卖场内,渠道本身受限。另外准入门槛也低,充斥着大量小微企业,品牌商本身数量就少,毛利还不高。多重因素加在一起,天花板来得特别快,要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还真不容易。”该人士表示。

  事实上,孚日股份此前也一直试图突破渠道难题,从2007年就开始尝试“大家纺”式的一站式家用纺织品购物中心,但几年下来收效并不明显。另外,孚日股份还在开辟电子商务、礼品团购等渠道,但业内对此评价多为“发力不足”。

  “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品牌影响力。”汪前进指出。

  记者实地走访卖场后发现,虽是国内最大的巾被生产制造商,但普通消费者对于“孚日”的认知度并不高,这和孚日之前主要产品均为出口有很大关系。

  根据公开资料,孚日此前的主要业务为贴牌加工、出口,外销市场以日本、欧美等地为主。受近年来汇率浮动、外销市场不景气、利润持续摊薄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孚日等一大批出口型纺织企业开始了加大内销比例的转型,此时品牌的短板也开始突显出来。

  “孚日股份其实在主业上可以做的事情还非常多,继续提高生产技术、拓展电子商务等销售渠道,加强营销模式的多元化以提升品牌影响力等等。这个行业虽然分散,但随着消费者的成熟,集中度其实也在提升,或许只有提前布局、深耕主业的企业才能冲出重围。”汪前进总结说。

  “孚日股份家纺产品占比85%左右,应将精力集中于家纺产品的升级上,进一步提高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崔瑜告诉本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蒋皓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 苏ICP备08005685号 )

GMT+8, 2025-1-24 21:58 , Processed in 1.17189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