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7-10-23
- 积分
- 23918
- 能量
-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提起“无锡尚德”这个名字,了解新能源行业的人无人不晓。尚德创造了中国光伏业的资本神话,只用了5年时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太阳能公司,并以融资4亿美元成为200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最大融资额度的公司。而这个神话的缔造者就是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的太阳能科学博士施正荣。施正荣的创业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坎坷,在他回国创业的过程中曾经历多次创业团队的分崩离析,曾和施正荣共事的四位“嫡系”创业伙伴都相继离开了尚德,现在这四人都在从事光伏电池行业,并成为他的竞争对手。但施正荣只用了一句"人各有志,终究不能强求。"来解释散伙原因。可无论是施正荣还是无锡市政府都不愿意过多提及的一个人那就是李延人。李延人,无锡尚德电力第一任董事长,他曾历任无锡市政府经济委员会主任,国防工办主任,无锡市工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2004年9月,尚德成立的第4年,李延人走了,理由是他4年任期已满。但是李延人的离开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他们之间的排挤之战以施正荣的胜利而告终,从而使尚德顺利完成了私有化海外上市的过程。
这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最佳拍档,是如何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呢?那么就让笔者来为大家梳理一下"施李"排挤之战的始末。
创业初期的最佳拍档
2000年,施正荣放弃了在澳洲的大好事业、优越的物质生活。豪情满怀的携带妻儿乘坐同一班飞机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起初,施正荣曾经在秦皇岛、大连、上海谈过合作,过程并不顺利,但可能没有达到媒体上所说的"四面碰壁"的程度,据说,施正荣在上海甚至签署过一份意向协议,之后他选择了在无锡创业,则是由当时无锡市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牵头而成的。另一个版本是,施正荣在澳大利亚读书时结识了同乡杨怀进,杨怀进回国后做贸易生意,看好光伏产业的前景,主动为施正荣在国内探路,后来,杨怀进得到另一位同乡徐成荣的帮助,徐有政府方面的人脉资源,最终把施正荣引荐到无锡。
初到无锡时的施正荣,除了一台笔记本,几页商业计划书外,只剩下对创业的渴求。经过几番周折,2001年1月,无锡市政府决定支持施正荣的项目,焦点的问题是,政府的资金从哪里来?这时,李延人正式登场。李延人时任无锡市经委主任,在无锡市当地拥有较广的人脉,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施正荣在无锡遇到李延人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及李延人发挥他在无锡市政府和企业方面的人脉,上下游走。2001年1月22日,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无锡信托、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小天鹅集团、宝来投资、水星集团以及无锡创业投资共同出资800万美元,施正荣以现金和技术入股,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李延人从经贸委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作为无锡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代表出任尚德太阳能董事长,施正荣任总经理。李延人的到来,也开始了"本土"和"海归"派间经营理念的较量。
就此以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一起拉开了尚德电力迅速崛起的序幕,然而随着尚德迅速扩张的同时,施正荣与李延人的不和传闻也越来越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有的说是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均而渐起异心,也有人说是尚德为了更远大的战略目标而弃卒保车,确保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下面咱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一下施李之战的最大诱因。
观点一:内部的利益纷争
当施正荣忙于市场和内部管理时,李延人为尚德寻找资金来源而奔波。2003年初,尚德开始寻求外部贷款,作为公司董事长的李延人,必须说服那些国有企业为尚德提供担保,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最终,小天鹅、山禾集团、华光集团、路灯管理处愿意提供担保,获取担保资金5000万元左右。之后,他又动用自己的政府资源,通过无锡市劳动局拿到低息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此时,以拉动投资居功自傲的李延人在尚德公司俨然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企业出资人,以李延人为首的本土高管开始对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海归派进行指手画脚,试图参与企业管理,这给施正荣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例如,李延人处理某些事时会越过施正荣,还曾经向基层的技术人员质疑施正荣的技术能力,甚至因为李在中间沟通不畅,使得国有股东与施正荣之间也产生了误解。最让施正荣接受不了的是,2004年尚德发生了创业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泄露事件,公司的一个骨干带着核心资料另投他门,而这个骨干的离职他事先毫不知情。"他是被人排挤走的。"施正荣说。施正荣逐渐感觉到来自公司内部被架空的威胁。
施正荣在创业中的价值此时发挥了作用,他及时和无锡市政府达成了共识:尊重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这其中,施正荣的技术价值勿庸置疑。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解决问题时,看清了政府在海外引资形象上的重视程度,这是最好的一个谈判筹码:退休的政府官员和引资形象、拥有先进技术的海归博士之间,孰轻孰重?2004年9月,尚德成立的第4年,李延人走了。带着100万人民币,以及一辆奥迪A6轿车,没有1分钱的股票。是尚德董事会决定了李延人的离开,理由是他4年任期已满。
事后,施正荣曾公开表示认同李延人对尚德的贡献:“李总与整个企业的运作以及企业成长息息相关。说实话,如果没有他的支持,也没有第二条(生产)线、第三条(生产)线”。对于二人最初的矛盾由何而生,双方均表示已经不愿意再谈。李延人曾轻描淡写地提到,“亏损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而一旦企业开始盈利、上市,涉及到利益分配,矛盾就产生了。"而施正荣则说,”无非是名利二字。"
观点二:国有股份的退出势在必行
2003年6月、2004年初、2004年8月,施正荣三次向董事会提出扩充产能的报告,均获批准,但股东并没有为此直接投资。2003年12月、2004年8月,尚德的两条新生产线分别投产,产能达到60兆瓦,理论上尚德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商,但庞大的产能也可能成为把尚德拖垮的负担。
2004年下半年,施正荣的困境是市场形式发生了变化,他的竞争对手正迅速崛起,如果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尚德肯定无法保持既得优势。企业面临着扩产、购买原料,如果不追加投资的话就面临着停产危机,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资金,在银行贷款负债率高达60%的情况下,资金链很快就会陷入崩溃阶段。
尚德经营逐渐盈利之后,李延人曾召集了一次董事会,和国有股东们讲,暂时还不能分红,要有耐心。2003年上半年到2004年3月,在李延人的主持下,尚德曾经与香港、新加坡证券机构谈上市融资的问题,不过,当时外部投资机构要求国有股东按1:0.9或1:1的比例退出,最终没有达成协议。此后,张维国开始在施正荣要求下,接触各种各样的合作者、财务顾问,寻找新的上市通道。
从2004年8月份,施正荣开始酝酿国有股的退出。自2004年9月份到2005年3月份,尚德没有召开董事会。因为施还没有把握说服国有股东,担心一旦在董事会上宣布就无法控制局面。
施正荣说:"有些股东的想法是能不能跟你去上市,这个想法很正常。但问题是如果国有股仍然占大股,很难通过美国资本市场的考验,即使上市,股价也很难超过15美元。"
施正荣的国有股退出方案最终得到了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肯定。无锡市政府的意见有两条,第一要满足上市的要求,也就是国有股应该退出。第二要满足投资各方的利益。至于这两点如何来平衡,退多少,什么时候退,由企业和股东商量。
得到无锡市政府的支持后,施正荣开始逐家拜访股东。有的相见甚欢,也有的让他血压蹦到110/150,进了医院。
到2005年3月,施正荣最终赢得了这场博弈,所有国有股东均同意退出。无锡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回报最低,获得了10倍收益,最高的获得了23倍投资收益。
随着国有股的退出,李延人也黯然离开。李延人走后外界也有传闻,说施正荣在李延人办公室安装了窃听器,窃取到了李延人一些不便公开的隐私,成功的将其排挤出了尚德集团,为尚德集团的海外上市步骤扫清了股权障碍。这是施正荣有预谋的部署,是对李延人不公平的对待。他的退出,为施正荣的国有股份退出方案划上了圆满的句点,也使得无锡尚德最终在上市前顺利完成了它的"私有化"。
其实,从以上两种观点不难看出,李延人的退出无疑是尚德集团战略规划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无锡市政府投资定位的最终走向,他是各方利益均衡之后的无辜受害者、牺牲品。尽管在外人看来李延人确实也为一己私利而行为不当,但面对尚德集团的海外上市战略目标和无锡市政府的风投策略,他的个人利益简直微不足道,市场永远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收益,即使是施正荣也有可能被尚德集团所淘汰、被行业所淘汰、被市场所淘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