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9-5
- 积分
- 35051
- 能量
-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SEMI近期发布《201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下称白皮书),该报告由SEMI PV Group(光伏分会)、SEMI中国太阳能光伏顾问委员会和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共同起草并完成。该白皮书重点为中国光伏行业提出了9点建议,涉及政策、产业标准、金融、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
回顾2012
——市场
2012年底,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1GW,相对于2011年的27.9GW增长11%,累计装机量达到98.5GW的历史新高。从近几年来较大幅度的增长率波动来看,光伏应用市场还处于政策驱动模式的主导下。但鉴于装机规模已接近100GW和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SEMI认为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应用难现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
光伏市场的中心也正从欧洲的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向中国、美国和日本等新兴市场转移。德国光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连续三年维持在7.5GW左右,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年光伏装机量大幅减少。以中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2012年三国装机合计占全球的31%。
受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全球范围内制造产能非理性扩张的影响,在2011年底全球光伏制造产能突破79GW,产量40GW,而当年的装机量仅为27.7GW。供需的严重偏离导致了2012年组件价格延续了2011年下跌的趋势,从年初的0.9美元/瓦下降到年底的0.65美元/瓦。企业利润被挤压,破产倒闭的新闻也已让人些许麻木。经过2012年的洗礼,全球的光伏产能已降至70GW,产量39GW,但仍然高于31GW的新增装机。这标志着光伏制造整合大幕的拉开,也预示着整合的不断深入。
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及成本
——技术
技术的提升始终是产业进步、发展的推动力。在SEMI看来,目前全球光伏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技术突破显得尤为迫切。传统光伏技术遇到转换效率的瓶颈,非硅成本下降空间有限,高效电池技术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的突破,使非硅成本有较大下降空间;光伏产品转换效率的提升可以直接降低系统平衡成本,组件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系统平衡成本可下降5到7个百分点。以美国SunPower和日本Panasonic为代表的高效电池组件制造商的光伏产品效率已达到24%,国内的电池组件商也在积极开发高效光伏产品。全球P型、N型单晶电池效率已分别达到18.5%—20%和21%-24%,多晶电池效率达到17%-17.5%。随着高效单晶、多晶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应用,其成本不断下降,目前高效单晶组件产品的成本已低于传统单晶组件产品,但还高于多晶产品。高效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蓄势待发,这将是下一轮产业扩张时的投资热点。
——“双反”的影响
2012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中国产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倾销和补贴成立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导致2012年中国对美光伏组件出口额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8月的对美出口额为0.85亿美元,较年初1月份的3.87亿美元下降80%。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对象欧盟和印度也分别对中国产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中国也对原产欧洲、美洲和韩国的多晶硅展开双反调查,使全球的光伏产业弥漫着贸易战的硝烟。纵观国际贸易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发生在我们眼前的光伏贸易之争,固然有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将光伏视为关系未来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来做前瞻性的布局。这从另一个侧面让中国的光伏从业者更理性的对待光伏贸易摩擦的同时,也更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念。
——下游电站的开拓
光伏制造产能在过去几年中快速扩张的同时,制造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光伏产业链从多晶硅原材料、组件到逆变器的生产成本和价格迅速降低。与此同时,通过大规模光伏电站的建设与维护,整个产业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这也是电站系统价格得以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截止到2012年,投资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系统价格平均为1.5美元/瓦-1.8美元/瓦,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也随之不断降低。在光照资源丰富地区,2012年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接近0.6元/度。这是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带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球各国民众最直接的好处,也让光伏行业对光伏发电逐渐取代传统能源充满信心!
中国大规模光伏电站系统价格
在SEMI看来,光伏产业的利润向下游转移的现实促使更多的光伏上游制造商向电站开发进军。根据SEMI的《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的统计结果,中国排名前20位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制造商均已涉足电站开发业务。而且,国际的先进光伏电站开发商也开始试水中国市场。但毕竟投资光伏电站资金占用量大,若依靠运营后发电回收成本需要5-8年时间,如果是屋顶电站还会涉及到25年或更长时间内电站运营商和屋顶业主的权益维护等问题。
总而言之,在前期电站投资、融资,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出售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如何保障电站投资人的权益、降低电站投资、运营风险,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是个摆在光伏制造商、开发商和保险、金融从业者面前的难题。不过,我们已经欣喜的看到,国内的保险领域已经有人开始探索保险产品在光伏电站开发和运营中的应用。中国2012年的光伏电站投资总额在450亿元左右,到2015年预计达到1000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配套的金融和保险服务大有希望争取到自己的市场份额,发挥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是世界光伏制造的中心。2012年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为15.8万MT,占全球的43%,产量为6.9万MT,占全球的32%;光伏组件产能为37GW占全球的51%,产量为22GW,占全球的54%。纵观2012年全年的产业整合,导致比2011年组件制造产能下降25%,由49GW降至37GW,下降了25%。然而,无论从国内还是全球供需关系来看,供过于求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让我们欣慰的是国内组件产量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占国内总产量的73%,但让我们不安的是,同质化的产品会成为那些落后、休眠产能将来死灰复燃的土壤吗?让我们始终保持警惕!
——成本控制效果明显,效率提升艰难前行
面对着光伏组件价格的不断下跌,国内的组件商都在积极应对,从成本控制和提升产品转换效率两个方面入手,保证利润的实现或亏损的减小。然而,技术的进步没有原、辅材料成本下降来得那么容易和顺利。
目前,国内一线组件厂商可以通过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精益生产,保证制造成本低于售价。至于技术的提升,受制于转换效率提高幅度有限和产业化生产成本增加较大等因素,包括选择发射极(SE)、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和金属穿孔卷绕电池(MWT)在内的新型高效电池技术还没能广泛取代改良金属浆料细栅线印刷技术大规模应用。大部分一线电池、组件制造商都在与领先的材料、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发新技术、产品,或谨慎试用新技术、设备。虽然目前还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结果公布,但各主要厂家在技术储备上的投入还是持之不懈的。然而,国内的材料、设备供应商还没有显示出在下一轮的技术、设备投资中的潜在优势地位,这是全行业人士应当引起注意并投入精力加以改善的环节。
——来自半导体行业的经验
半导体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历50余年的发展,到2012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半导体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共同特点有三:一是两者同属高科技产业,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材料、核心设备和运营管理模式均来源于半导体产业,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光伏产业高速发展期急需的高端制造业运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有经验的工艺、设备工程师大都来自半导体产业;二是两者产业链较长,涉及上下游的原材料、设备、制造和应用配套企业众多;三是两者都是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产品涉及能源、电力、电子、通讯、交通运输等诸多应用,产业发展关系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的光伏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后两次类似过山车的起落,所有的光伏从业者对这个行业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市场是永远的老师,当我们用真金白银付出了学费后,希望能把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行业里广泛传播,也可以给想进入行业的观望者一些启示。这些经验教训有的与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相关,另外则和光伏行业的特性相关。
为光伏行业柬言
SEMI光伏顾问委员会自从2011年成立以来,已连续两年向全行业的同仁发出建议和倡导,旨在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注重技术研发
光伏制造业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无疑是政府和产业界都广泛认同的事实。但与半导体、通信和平板显示等其他高科技产业不同的是,光伏真正全球性的产业化仅仅十余年,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产业为普通老百姓知晓更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可以说,本来出身于半导体大家庭的光伏产业在中国经历了真正的“野蛮”生长。是2010年德国政策驱动型市场的突然爆发,是2007年多晶硅470美元/公斤现货价格的高高在上,让中国的投资人、企业家蜂拥而至。“拥硅为王”和“拥产能为王”的时代,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的声音几乎淹没在新厂建设工地上隆隆机器轰鸣的浪潮中。
2011年、2012年两年剧烈的产业整合后,那些真正注重科技创新、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的企业依然屹立不倒,显示出中国光伏制造中流砥柱的本色。根据SEMI《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的统计,国内前20大电池片厂商都在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合作,致力于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技术。虽然在短时间内,还很难预见某种高效电池技术会脱颖而出占据主流地位,但所有致力于长期发展光伏产业的企业都在提前布局下一代光伏制造技术!
SEMI光伏顾问委员会通过总结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项目(ITRPV)的主要研究结论,向产业界呼吁重视并积极推广以下技术,推动光伏产业的技术提升与成本降低。这些技术包括:
1.流化床法(Fluidized Bed Reactor)多晶硅制备技术
流化床技术与传统的钟罩式反应器制备多晶硅技术相比,转换效率和沉积速度大为提高。如果用硅烷替代三氯氢硅作为被还原气体,可以使多晶硅的沉积温度从1100摄氏度降低至800摄氏度,可以大大节约能耗。流化床法生产多晶硅单位能耗为30kWh/kg(三氯氢硅)和10kWh/kg(硅烷),为钟罩式生产多晶硅电耗的四分之一。根据SEMI《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的统计显示,2012年全球多晶硅总产量29万公吨,其中流化床法产量近2万公吨,且都集中在美国与德国的多晶硅生产商。国内先进多晶硅制造商的成本在20美元/kg,与国际顶尖制造商的12美元/kg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提升国内多晶硅制造的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刻不容缓。
2.金刚石线切割技术
由于近几年来,多晶硅硅材料的价格大幅下挫,硅材料占光伏组件总成本的比例也随之降低,但截止2012年,仍然占20%。目前硅片厚度在180微米-200微米之间。硅片厚度的下降无疑是降低光伏组件成本乃至光伏发电成本的出路之一,预计到2020年,硅片厚度将下降到140微米,切割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无疑将促进硅片厚度下降。当前,硅片加工企业广泛使用的是钢丝线配合碳化硅砂浆的切割方式,而金刚石线切割是把金刚石磨料附着在钢线表面,其切割速度是钢线切割的2倍,切割精度和材料损耗也都低于前者,单位硅片产量的折旧、人工和能源消耗都降低一半。
3.低成本金属浆料与金属化技术
目前,在硅片到电池制造过程的成本构成中,46%来自耗材成本,而金属浆料又是耗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电池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金属化技术是以丝网印刷银、铝等金属浆料为基础的,每片电池的银浆料消耗量在0.2g左右,到2020年前后,银浆料的消耗量有望降低到0.05g/片。这一结果的实现,主要依靠新型的金属化技术(包括电镀和光诱导镀)和低成本的铜电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但目前,铜电极在电池中的应用还处于研发状态,最早有望于2015年开始实现部分应用。
4.其它关键光伏制造技术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项技术,还有背接触电池技术、双面发电电池技术、组件前板玻璃减反射技术、组件前板玻璃减薄技术、无边框组件技术都是将来光伏电池、组件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重要途径,需要产业界和科研机构不断关注与探索。
——自律与公平竞争
SEMI倡导的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存在于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另一个层面则是指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SEMI更注重后者。在这几年的产业实践当中,中国的本土企业经历了光伏产业的大起大落,切身体会到了供需关系、价格杠杆对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平衡作用,尝过甜头,也吃到了苦头。每个企业都曾在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面前抉择,在产品品质和成本、交货期之间平衡。自律与公平竞争的行为短期内是政府监管的结果,但长期来讲是企业从自律、公平竞争的理念出发指导经营,并由此收益后的自发选择。
——产业内外的合作交流
光伏制造、发电产业集电子加工制造与能源开发于一体,涉及材料、设备、制造加工、工程、电力应用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链材料、设备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对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光伏制造业,原材料、设备供应商与制造商共同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也是一个趋势,在高效电池的开发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合作开发,在减小双方投入的同时,分散了风险,使需求迅速反馈,提高了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效率。
光伏产品在电站中的应用既涉及到标准问题,又会遇到维护的细节。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下,准确、合理的评定光伏产品的发电性能需要制造商、开发商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紧密配合。制造商提供的产品维护手册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更需要电站运行维护者的反馈。目前,国内光伏电站装机规模已接近8GW,而且主要是在2011和2012年安装,各方的实践经验都很缺乏,这也加大了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密切合作的必要性。
——产业标准
鉴于产业标准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强大推动作用,SEMI一直以来大力呼吁光伏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在制造端,产品的设计、检验需要标准,材料与产品、生产的衔接需要标准,设备与工艺的配合需要标准,产品质量和生产管控需要标准。面对提高光伏产品转换效率和耐久性的需求,适应不断出现的新设计、材料、设备和产品,制造业需要有效的标准规范,节约产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SEMI中国光伏标准委员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建立从多晶硅到晶体硅组件的8个工作组,在研的11项标准涵盖了硅材料、其它辅材、核心制造设备和组件产品的规格与测试方法。其中晶体硅组件用减反射玻璃规格等5项标准已经进入SEMI标准委员会全球投票表决的阶段。在应用端,简单、有效的评定组件实际发电性能和电站系统效率的标准流程是解决光伏产品供应商与电站开发商纠纷和电站资产评估的前提。当然,这需要组件商、系统平衡部件供应商、电站开发商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通力合作。
另外,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是分布式发电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设计和施工方法的空白,所以现有标准更不会涉及。当务之急是需要建筑设计单位、组件商和工程单位的更多创新和实践,添补设计型式、施工方法的空白,为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光伏产业是高技术产业,是朝阳产业,更是国家战略性重点产业,需要政府和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爱护。其中,政府的指导与监管作用最关键。这体现在:产业发展初期,产品应用经济性比较差,市场的有效需求需要政府战略性规划和财政补贴;光伏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需要政府严格有效的监管;跨产业链标准需要政府出面协调、推动;对产业起到支撑作用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政府的组织,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
光伏电力是优质清洁的能源,用好用足这个优质资源无论从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节能环保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应当是出台各项政策启动光伏应用市场的根本出发点。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内还属新生事物,需要不断跟踪和仔细研究,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使用不同的机制进行激励。就目前已经看到的各类分布式项目,可粗略的分为三类:
第一类,发用平衡型,屋顶墙面总发电能力与建筑物内部电力负荷基本匹配的,应鼓励自发自用,节省电费是利益驱动点,住宅、商业建筑多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用多发少型,屋顶墙面总发电能力有一定规模,但是仍然大大低于建筑物内部电力负荷的,节省电费对业主而言没有吸引力,就要从优先用电的奖惩制度着手,重工业企业多属于这一类,它们对供电连续性的要求较高;
第三类,用少发多型,屋顶墙面总发电能力有一定规模,远远超过建筑物内部电力负荷,增加卖电收益是关键的利益驱动点,物流园区、仓库多属于这一类。
SEMI的白皮书为此建议到:
1、将光伏发电列为城镇化进程中建筑节能减排的首要举措
中国未来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将是中国经济又一轮强劲增长的信号。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只有51.27%,落后于许多同等水平国家,而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带动几万亿元的GDP增长,这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建议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自然条件,城镇化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光伏利用的可能性:投资主体多样性设计与分布式光伏发电设计(光电建筑设计、智能电网设计),在城镇化的前期电力供应规划中系统的引入光伏发电作为城镇的电力补充。例如,利用有条件的公共建筑发展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利用新型社区住宅的屋顶等。
2、通过用电奖惩制度激励用电量大的企业率先安装屋顶光伏电站
在开发工业厂房屋顶光伏电站的过程中,很多拥有大屋顶而且用电量大的业主不积极,因为光伏电站发电带来的电费收益与业主的生产活动收益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对于这些用电大户来说,在用电紧张的月份能否得到优先供电权就非常有价值。地方政府及电网应该出台光伏发电与用电优先的联动政策,凡是在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用电企业,其供电优先级别应得到提高,优先供电、不限电或少限电,反之,拥有大屋顶资源,但是不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企业,供电优先级应当调低。这一举措将极大的刺激这些企业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积极性。同时,这些新增的光伏屋顶电站,将成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最近的调峰电源,将大大降低电网调峰的复杂度。
3、提高兆瓦级屋顶电站的电价补贴标准,激励大屋顶业主安装光伏电站
目前,国家对于分布式发电的政策鼓励方向是“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以当地脱硫燃煤标杆上网电价收购(全国不同地区电价大约在0.35元/度-0.4元/度)。对于兆瓦级以上的物流仓库或厂房屋顶电站,日发电量在几千度至上万度之间,
许多仓库或工厂不具备这样高的用电负荷。而在这些大屋顶周边,往往又有工厂商贸城等用电负荷中心,而这些负荷中心的用电价格可高达1元/度以上。提高兆瓦级屋顶电站的电价补贴标准,并通过政府以及电网的调配向附近的电力负荷中心供电,将极大的提高大屋顶电站售电的经济性,业主和投资人的积极性都将得到极大提升。所以,建议国家进一步细化分布式发电补贴政策,按照装机规模区分上网电价,对于兆瓦级以上的大规模屋顶电站提高上网电价的补贴价格。
4、明确上网电价的补贴年限和补贴价格变动机制,推动电站投资主体多元化
投资人需要的是明确可以预期的收益,收益率低不是问题,但是不能有不确定性。如果以出售电价为赢利机制,明确的收购电价和可持续年限是电站投资人投资电站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在美国投资屋顶光伏电站,由于补贴年限和规则明确,即便系统投资成本高达每瓦5美金以上,投资人依然认为是好的投资项目,而在中国,系统投资成本已经降到每瓦9元人民币以下,但还是没有几个投资人敢投。
国内民营电站投资者目前的主流赢利模式是开发电站然后出售给国有电力公司。民营投资人不长期持有电站资本的主要原因除了售电模式资金回收期较长之外,就是担心电价补贴能持续的时间。如果国家出台明确的电价补贴年限或电价补贴变动的明确规则,就可以让更多民营投资者看到稳定的电站售电收益,这有利于鼓励多元化资本进入电站投资和运营领域。
除了打开资金的大门,电站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长期持有电站资产的主体实现多元化,将加速电站建设领域的市场化竞争。不同的投资人出于不同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把控能力差异,在供应商选择、项目尽职调查、项目建设与运行监管等方面将会提出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将有助于转变目前国内市场低价中标之风横行的局面,让质量过硬、服务优质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5、完善电站验收、评价标准,推进电站资产的证券化
电站运行后,光伏产品的实际表现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组件发电性能因不同光照条件和气候的变化不同而波动;二是需要电站持续运行1年以上积累数据,与电站设计水平、系统平衡部件性能和运行维护管理相关。所以推进电站验收、运行后发电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鉴于在建和已运行电站规模的不断加大,电力监管部门、电力企业有必要牵头并联合组件、系统平衡部件和第三方检验机构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直接规范电站建设、运行,制定电站验收和评价的标准。
电站验收、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但能规范光伏产品性能、提升电站运行发电品质,也为电站资产的证券化,为金融和保险资本进入电站投资领域、提供配套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使电站资产价值度量有据可依。
6、面向光伏生产企业的银行信贷不能“一刀切”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步入了整合阶段,大浪淘沙,许多技术落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大多已经倒下,很多在产业扩张期稳扎稳打、不太冒尖的优质企业也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些有潜力的、且稳健的企业需要得到银行信贷的继续支持,在产业整合期做大、做强,带动中国光伏制造业走出暂时的低谷,更上一层楼。光伏行业是长期向好的,银行需要注重单个企业的投资价值,针对整个行业的信贷“一刀切”,过去加重了行业虚火,现在将加速行业的冰封。对于那些负债水平合理、订单充足、管理规范、经营稳健的企业,应当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光伏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各行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7、加强政策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的引导作用
通过上网电价政策可以实现对低度电成本的光伏技术和制造的促进。但是对于发电效率高或差异化应用的电池技术、产品,还是要通过有区别的补贴标准来促进其产业规模化和进一步降低成本。比如,在以装机容量为补贴依据的金太阳和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中,提高针对高效率电池、光电建筑一体化紧密结合产品及其配套产品的补贴金额,与一般产品加以区分。又如,通过设定阶梯化上网电价,鼓励效率高、品质好和实际单瓦发电量高的光伏产品的应用和规模化。
另外,从产能规模的角度很难甄别不同企业由技术、管理所带来的差异,难免误伤业绩良好、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建议避免简单的以产能作为进入门槛,可以与产品的效率挂钩。目前,国内主流的多晶硅组件标称效率在15%以上,单晶硅组件标称效率在16%以上。建议区分不同应用场合的标准,比如区分屋顶电站和地面电站使用产品的标称效率,建立产品准入标准。
8、政府部分出资、牵头成立不依附于单个企业的“光伏工业技术研究院”
技术进步是推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的根本动力,这已经是产业界的共识。但是,技术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使得研发的经费投入和风险不断提高,已经高到单个企业无法承担的地步。半导体产业近5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为光伏行业摸索出政府牵头、行业联合研发,均担风险,共享成果的研发联合体运作模式,这是高度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研发联合体的核心是共担风险,共享资源。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对所有可能的技术路线的评估,找出相对较优的几条路线提供给参与企业。各企业再根据各个企业自己的市场定位、技术实力,选择对自己风险最低的技术路线进行产业化。材料和设备企业也要参与其中,产业链上各段的厂家就可以实现研发时间表的匹配,使得新技术的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建议国家通盘考虑光伏制造技术进步的续性需求,出资50%、牵头成立“光伏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必须以独立的实体存在、聘请专业化的管理以及科研团队。单个光伏企业只能以部分入股的方式参加,并需要派出技术团队参与研究院的项目研发。该研究院必须由多个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入股参与,决不可以变成单个企业的自留地。项目研发成果可以专利使用权的形式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参股企业,非参股企业如想获得相关专利的使用权,必须支付高价。
9、加大科技计划经费投入,成立技术创新扶持基金
有科学的研发机制作为前提,加大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国家在现有科技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专项等)中,加大对光伏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并向光伏工业技术研究院倾斜;经费投向必须同时兼顾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严格评审流程。
与此同时,在条件成熟的高科技园区示范成立技术创新扶持基金,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通过基金专业化的融资、投资运作,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及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风险控制。
来自:PV-Tec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