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业准入申请报告》的印发,意味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进一步落实,已关闭多时的多晶硅项目审批大门也将开闸,同时,又放开了大企业扩产的“禁令”,有利于大型多晶硅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预计,准入条件最终会让我国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产商,与多晶硅相关的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 多晶硅项目审批重新开闸龙头企业或受益最大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多晶硅行业准入申请报告》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多晶硅厂的新建、扩产等规定。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竞争者涌入该行业。此外,《“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总量目标已明确上调至10GW,较该规划初稿中的目标翻了一番。 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进一步落实,已关闭多时的多晶硅项目审批大门也将开闸。一方面将遏制产能过剩和低端产能扩张,另一方面则放开了大企业扩产的“禁令”,有利于大型多晶硅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小规模企业将被拒绝进入或倒闭 作为光伏发电的核心要素,多晶硅行业由于增长过于迅猛,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高能耗、高污染,使之一段时间内都在“被限产”“产能过剩”的边缘,不少业内企业和投资面临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工信部颁布的《准入条件》给出了一定的回答。 根据年初发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据计算,其资金需求大约在20亿-25亿元人民币左右。 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表示,政策部门最后会按照上述条件来确立门槛,对行业准入进行筛选。可以确信,这次开闸是一种有条件的准入,将会放行规模大、有技术水平、综合能耗低的企业,而对散、小企业将会拒绝准入。因此,多晶硅行业的资产重组将不可避免,行业洗牌也符合政策的预期。 他认为,“准入条件”出台之后,由于条件严格,一些高能耗高成本小规模的厂商将会关闭,但此类厂商由于本身规模小,故对市场的供需影响十分有限。而规模大成本低的企业迎来了持续发展,甚至扩大产能的机会。 政策释放扶持优势企业信号龙头企业受益最大 准入政策的出台到“落地”,对于行业既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普遍利好,已经成为共识。业内人士表示,准入政策释放出的明确信号是扶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因此,像保利协鑫、通威集团、保变天威这样已达标企业未来5年就可以借机加速扩张生产规模,在国内市场全面启动前占据有利位置。 事实上,一些企业目前已迈开了扩张步伐。保利协鑫已宣布,计划投资177亿港币,在今明两年将现有2.1万吨多晶硅产能扩充至6.5万吨,产能增加幅度高达200%。天威保变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快改扩建和新建项目的进度。 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指出,目前国内的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普遍在几百吨规模左右,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大多达不到要求,今年年底将是这些中小企业被淘汰的“大限”。他预计,准入条件最终会让我国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产商。国内与多晶硅相关的上市公司有乐山电力、通威股份等,此外包括多晶硅下游设备和辅料生产商精功科技、恒星科技、新大新材等,预计从上述政策变化中获益。 多晶硅高利润时代即将远去下滑趋势不可逆转 然而,虽然伴随“准入条件”的发布,我国多晶硅产能将陆续恢复,但受国际市场疲软影响,多晶硅价格仍不可逆转地进入下行通道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最新国内多晶硅现货报价最低已接近40万元/吨,而一周前的价格则为45万元/吨-55万元/吨。与此同时,公开资料显示,国际市场上,最近两周多晶硅单周跌幅分别超过9%和7%。 KGI证券公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目前多晶硅行业仍有较高的利润空间,且国内多晶硅自给率仍偏低,加之政府可能调高光伏装置目标等利多条件下,将再次激起一轮多晶硅投资风,在国内厂商逐渐掌握低成本生产技术的前提下,本轮投资会较上次理性,但是也意味着未来多晶硅的高利润时代即将远去。 记者从全球领先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一位内部管理层获悉,目前该公司的成本大约是22美元/公斤,而国内大部分的多晶硅公司不仅规模小,成本也比较贵,估计在40美元/公斤上下。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陈文谦分析,多晶硅的价格在近期一两个月内会继续向下走,但相信核心企业仍具备竞争力。现在多晶硅55美元/公斤的报价,比2011年初80美元/公斤的平均价格要低30%左右。预计下半年价格趋势仍然以震荡向下为主,整个产业链的利润还将被逐渐挤压。 |
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 苏ICP备08005685号 )
GMT+8, 2025-1-10 10:32 , Processed in 1.18751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